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 来源:医药云 阅读数:
173
4月9日,海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公告,调低9个药品挂网价格,价格降幅从1%到70%不等。从生产厂家看包括跨国企业的原研产品也包括国内企业的仿制品,从药品剂型看包括口服常释剂型也包括注射剂,从药品通用名看包括“4+7”集采涉及的通用名也包括其他通用名。
这一公告平淡无奇,几乎湮没在近半年各省平台陆陆续续发布的调价通知中。医药圈各大媒体与自媒体喧哗着自己的喧哗,对此几乎没有转载或评价的兴趣。
确实,即便只看海南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这也不是4月以来唯一的一份药品降价公告。药品降价如此平淡无奇的后面,“根据企业自主申请”是趋势亮点。
那么问题来了......
1. 现阶段药品价格下行的驱动力是什么?
如果说2000年至2015年的药品政府定价时代,药品价格下行的主要驱动力是发改委周期性的价格调查与成本调查。2015年7号文和70号文后,药品价格下行的主要驱动力是省级招标与地市招标中的价格参考与价格联动制度。现阶段药品价格下行的驱动力则复杂得多。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业内对于未来药品价格下跌的普遍预期。
2. 药品价格下跌的预期来自何处?
2018年伊始,大部分省份已经按照7号文开展过一轮药品集中采购招标,部分省份还进行过几轮价格动态调整。在各省间相互参照的价格体系下,省际价格已经逐步趋近。换而言之,如果药品招标中没有新的低价产生,这一既定框架下药品价格较长时间都会胶着于现状。
然而政府机构变了,药品进口关税与增值税降了,基于招采结合的“4+7”集采来了。从高血压治疗领域涉及的产品来看,中标产品日治疗费用最高的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不过1.09元,最低的氨氯地平仅0.15元。应该说这一结果刷新了业界对低价药的认知(从低价药政策来看,西药日治疗费用不超过3元,中药日治疗费用不超过5元,远远高于这一结果)。
而这一结果还不是游戏的结束。中标结果还未执行时,中标品在“4+7”城市之外地区主动申请降价的有之,同一通用名下的非中标品主动申请降价的有之——市场开启春秋战国大乱斗模式,输赢难定。
如果再看观众席上等待机会入局集中采购的选手们,未来的局面或许将更加有趣——截至3月底,氨氯地平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厂家已经多达7家,分别为江苏黄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苏州东瑞制药、京新药业、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看起来下一轮集中带量采购中,氨氯地平的中标价即使不进一步下降,也很难高于目前水平。
所以,药品降价的预期不仅仅来自于政府主导的新采购模式的出现,还有群众斗群众的市场竞争。
3. 一致性评价后的药品市场会如何演进?
从政府层面来看,“4+7”是会继续推进的,下一轮的来到只是时间问题、产品范围问题、地域范围问题。
从企业层面来看,一致性评价还在继续,截至3月底已经有16个品种出现达到或超过3家过一致性评价的生产厂家。按照国务院文件,同一品种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达到3家后,药品采购将对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关门。这意味着部分产品从市场上淘汰出局也将陆续发生。
在台湾药品市场,从一致性评价开始到影响藉由医保支付价落地,历时10年左右。
可以预见的是,在我们身边,这个过程也将一步一步演进,表现之一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降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