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4月3日 来源:药智网 阅读数:
171
目录套目录,清单中有清单,价高、量大、非治疗的药品将无一落网,进入辅助用药的行列,这种趋势将更为清晰。
4月2日,福建省医保局印发了《福建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加强医保重点监控药品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应当说,在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明确将制定全国辅助用药目录的背景下,福建省结合自身实际用药需求所开展的相关工作,真正做到了公开透明、发布及时。但是,读完《通知》点赞之余,笔者有两点疑问和顾虑:
一 用量大的药品纳入监控是否合适
在业内,往往销售金额大、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使用宽泛的辅助用药在业内也被戏谑称为“神药”,将此类药品进行严管无可厚非。但将发货金额超过500万元的药品、月均发货金额排名前20名的药品、月均发货金额超过200万,且环比增长30%以上的药品全部纳入监控工作重点,是否真的科学、妥当?“用量大,采购金额高”有可能确实是临床有需求、患者有需要,但《通知》在重点监控清单的制定中,强调要求“重点对……以及其他价格高、用量大的药品进行评估,提出拟纳入重点监控药品清单报省医保局研究确定”,是否妥当?
二 用量大的药品降价是否合适
《通知》要求,对月发货金额超过500万元的,责成生产企业从次月起按照《关于开展以医保支付结算价为基础的药品联合限价阳光采购工作的通知》(闽医保办〔2017〕16号)规定调低挂网价,并相应调整最高销售限价及医保支付标准,调低的挂网价不再回调。
市场机制下,药卖得好、卖得多,价格就得往下调,可能有欠妥当。如果“薄利多销”说得通的话,那么销量一般的药是否应该价格往上调整?另外,医药政策是处于变化中的,今天卖得好并不代表明天也卖得好,如果今天量大价格下调了,那么明天一旦随着竞争的加剧导致用量萎缩,低价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量价挂钩”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价高换小量,价低换大量”,而现在却演变成“量大量小均是价低”的现状。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讲,降价的成行不仅源于销量的保证,更来源于推广成本的降低、物流成本的降低、渠道维护成本的降低,那么,福建的这种情形,是不是真正的量价挂钩?
更有网友戏言,以后在福建,这个月A药排名靠前,二次议价返点高,医生就少开点,争取把A的销量降下来,把二次议价返点低的B药销量调上去,待淘汰B药后,再开A药就名正言顺了。
从福建的《通知》可以看出,今后省级层面下发监控(辅助用药)目录,地方层面将采用动态管理,对进入采购目录的监控(辅助用药)品种从采购、处方、使用到报销都严加看管。目录套目录,清单中有清单,价高、量大、非治疗的药品将无一落网,进入辅助用药的行列,这种趋势将更为清晰。
有专家认为,“福建模式”能够坚持下来,恰恰是因为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发挥了作用,而集中了关联医保的所有职能,搁置了部门争议,是福建模式成功的关键。但凡事都有正反面,结束九龙治水的同时以药改为突破口,在降低药占比的同时,很有可能会造成临床用药短缺的风险。就以此次福建出台的相关《通知》为例,初衷是好的,循序渐进、可持续进行方面有待提升。
市场需求是决定价格的根本性因素,调控过度可能事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