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爆款品种为何突然遇冷?接下来将迎来“品种荒”

发布日期:2019年3月21日    来源:医药云  阅读数: 130


过去这么10多年,医药圈突然会爆红一些品种,大约有这么几种情况:


1、用量大的且市场成熟的品种类里出现空间特别好的


这在一些抗生素、心脑血管、肿瘤领域里最为常见,这些治疗领域本来用药量就特别巨大,但厂家多竞争激烈,大家品种都差不多没什么差异化,唯一能够比拼的就是空间,空间好费用就多,请得起推广队伍做客情。费用+客情一跟上,销量蹭蹭蹭往上涨。



2、用量大的品类里出现奇异规格


除了具备“独家、医保、空间好”之外,一些品种突然爆红,与产品剂型、规格有莫大关系。某些药品如靠奇异规格单独分组顺利中标,并能在一品两规的政策下挤占一个用药名额,此类品种往往通过一个标期就获得了巨大销量。


3、市场成熟的品类里出现单独定价或差别定价


另外,单独定价政策也造就了一批品种在市场上崛起,与原研药品一道鹤立鸡群。这些品种要么是首仿,要么在某些方面具备竞品没有的优势,包括一些奖项,如科技进步奖或质量奖项,在某些省份依然有效。


4、某项政策的推动


比如基药制度,虽然说从307到520目录,总体而言市场上没从基药上获得实际的业绩,但在某些区域,某些品种,还是体现了政策红利。特别是一些已经在医院使用,并且销量还不错的品种。


彼时,政策对医院的基药采购量和使用量均有考核指标,但医院往往不大会考虑进新品,而是沿用在用品种,这对存量基药品种来说无异于锦上添花。而很多刚刚获得基药身份的品种甚至连医院门都进不了。政策助推带来结构性的调整,好上加好。


投机之后,“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当然,爆款品种不限于这些,但常见的就这么几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投机!“成也政策败也政策”。原研药过了专利期依然定高价,以及首仿品种单独定价单独分组是国情所致;奇异规格和做客情关系揭示的是人性的弱点。而赖以获益的政策一旦取消,爆款马上变冷。


在今天,原研和首仿,遭遇4+7带量采购,价格狂泻;奇异规格基本上通过近4年的招标采购洗的差不多了;单独定价政策也随着发改委取消最高零售价政策之后灰飞烟灭;而其他用量大品类,则一个个进入国家重点监控的名单;而类似于基药政策这种“红利”业界朋友也变精了,不再瞎起哄乱追捧,未来685基药能够创造红利还不好说。


这正如一致性评价政策一样,刚开始貌似是红利,殊不知过评后遇上带量采购,才猛然醒悟原来这个是及格线,越过及格线的遭虐,不及格的直接等死。


4+7集采导致价格大跌才是刚刚开始,接下来将陷入“品种荒”


各种政策对市场的清理整顿,直接带来的是大量仿制药价格大跌而失去市场价值,而大多数批文在几年后注定将被注销。


所以对于存量品种来说,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价格下降带来的毛利率下降、销售金额下降,二是政策、市场的变化导致好品种越来越少,甚至陷入“品种荒”。


“品种荒”这种提法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一个新药从研发到注册成功,一般需要8-10年的周期,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在时间上也等不起。而仿制一些国内未上市的过期专利药也并非易事,不是存在技术、政策上的难题,就是适应人群过少而无利可图。


工业重资产面临三大考验


不仅代理商觉得好品种说没就没,世事无常,工业也面临自身品种无人代理无人喝彩的局面。代理商相对轻资产,第一二代大牛们基本实现财务自由,行情不好顶多退出江湖。


而工业是重资产,产品没销量没有现金流入,工厂机器设备要维护、固定资产的折旧咋办?工厂工人工资等着要发咋办?要维护一整套的GMP正常运行即便是停产了维护成本也是很高的。此外,销售队伍也不是像一些媒体上吹的那样说裁撤就裁撤,有过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解散容易组建难。


因此,工业面临着存量资产的再调整,甚至是生死考验。


一是存量产品,到底该如何保住批文?仿制药如此,一些高危的中药注射剂亦如此;


二是为了防止存量品种销量大跌甚至“死掉”,又没有新的品种跟上,那么是合作引进新品种还是自研?


三是假如现有存量品种“死掉”或销量大跌,造成现有生产线开工不足或停产,如何解决?成为CMO搞代工?


首先需要评估到底要不要做一致性评价?怎么做?这涉及一致性评价的立项,以及过评方式。产品的临床价值、市场容量、竞争状态以及自身的技术力量、当然,还有国家的政策发展都需要进行精心评估。


一致性评价的大限在去年年末已经修改,未来不存在再次修改的可能性,而是根据第一个过评品种的时间往后推三年。


因此,三年时间决定产品生死。决定要做评价,那么方法路径呢?也存在各种可能性。自己做?有技术人才吗?资金实力够吗?由此产生的时间够吗?如果与CRO合作,也同样需要评估对方靠谱吗?


有此种种疑虑的工业还将目光投向了下游代理商,与之一同投入资金风险共担,不过,除了需要评估上述几点之外,对于代理商而言,要弄清楚合作品种未来在市场上究竟还需不需要销售推广?


4+7集采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很多品种今后直接当普药销售,获得产品的销售权利润也不高意义不大。


重现调整产品线,对外引入品种或许是一个快速的方式


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合作也屡见不鲜,比如赛诺菲的易善复给华润三九代理,阿斯利康引入绿叶的血脂康胶囊做全球代理。实力强的工业企业,更是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得一些好品种来丰富产品线。


然而,什么是好品种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结合自身战略,选择互补或加强现有产品线、销售线的品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筛选模型。


4300多家制剂生产企业,拥有1.5万个药品,共计16.8万个批文。能进入医疗机构的不到2000个,按《处方管理办法》,根据医院等级,一般是三级限制采1500个,二级1200,一级800个品规,一个省其实常用药也就是在5000个品规左右,销量排在前10%的品种基本上能够占据80%左右的销售金额。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批文别说进入医疗机构,甚至连省级招标采购项目都进入不了,大量品种长期处于自然销售,更多的则是是僵尸批文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