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年3月6日 来源: 阅读数:
153
3月4日下午,由中国医药行业25家协(学)会举办的2019“声音.责任”医药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医药行业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发声,为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完善监管献计献策。
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将临床研究开展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总裁李燕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表示,此次参加两会,她带来了将临床研究开展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的建议。建议共五条:
一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相关部门牵头,对全国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大临床研究管理经费、人员等的投入力度,设立独立、专职临床研究管理部门,开展临床研究各项事务管理。
二是对开展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建立单独评价考核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将新药、新医疗器械等注册类临床试验的承接数量和质量,以及开展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的数量和研究产出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中。
三是加强伦理委员会分级管理,将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能力和效率也作为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
四是提高临床医学人员的科研设计水平和科研素养。
五是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临床研究,进一步改善医务人员创新环境。
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建立流感疫苗国家收储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建议,接种疫苗是防疫和控制传染病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要在看到问题、加强监管的同时,支持做大做强中国医疗产业,树立社会各界对国产疫苗的信心。
安康还表示,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接种疫苗是防疫和控制传染病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国疫苗的生产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在传染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疫苗的生产流通中暴露了一些问题,这是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此对国产疫苗失去信心。
安康希望有关部门支持疫苗的发展,支持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加强相关科普教育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顾虑,增强各界对国产疫苗的信任。在规范整合行业的同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从全球来看,疫苗技术在不断进步,各国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国疫苗产业存在着多、小和不规范的问题,政府应加强疫苗的质量监管,提高市场准入标准,严格控制兴办疫苗的企业,逐步引导落后单一品种的企业退出。
推动优秀企业加快发展,同时政府应该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开展新型疫苗的研发和开发,支持疫苗企业不断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培育民族品牌,参与国际竞争。
安康同时建议,应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机制,加大对部分疫苗的采购力度。为有效地应对突发疫情,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出台应急预案和措施,对重点人群和疾病建立长期的预防机制。
同时建议国家卫健委统一60岁以上老人流感疫苗的需求数量,由工信部向企业下放生产计划,地方政府出资,国家卫健委统一调拨,并由疾控中心统一实施,最大程度上满足我国60岁以上老人对流感疫苗的接种需求。
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季强提交了一份《关于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基于中医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胡季强建议:
-
建议在国务院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在“一法一纲二规划”的大框架下,提出“中医药传承发展顶层设计”,合理调配涉及中医药全产业链管理的部门职能,最大限度减少“九龙治水”带来的监管空档和低效,提高监管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
督促国家中医药局履行主管中医药工作的法定职责,依照《中医药法》给予其开展相关工作的充分授权,必要时可成立“国务院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
-
督促卫健委、中医药局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国家大政,充分认识中医药的临床价值,推进中医药临床路径制定工作,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严厉纠正粗暴对待中药的做法。
-
督促国家药监局尽快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审评审批体系,把制订《中药注册管理办法》纳入修法计划,启动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
-
督促市场监管局牵头,协调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工信部、林业和草原局、药监局、中医药局、卫健委等部门开展“中药材生产流通使用整顿”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从源头上保障中药的质量安全和疗效。
-
将3月17日定为中医药节,同时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增强14亿中国人的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走出国门才有底气。
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建议加快中药注射剂再评价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
全国人大代表、步长制药总裁赵超表示,由于符合中医药特色特点的现代中医药管理与发展体系尚未建立等因素,中医药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建议科学对待临床用量大的中药大品种,增强中医医师人才培养,同时加快中药注射的再评价工作。
赵超提出四点建议,尽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制机制,强化完善中医药的全生产链的管理发展机制等。
一是中西医联合用药是临床必须,不存在主次之分。需科学对待临床用量大的中药大品种,避免中药大品种因临床疗效确凿、用量大,而被辅助用药误伤。
二是中西医医师比例失调,需要增强中医医师人才培养,提高他们的临床地位。
三是科学评价理性对待中药注射剂,加快中药注射再评价。
四是建立中药的独立评价体系。当前的中药创新临床药物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尊重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重要的特点,而是基本参考了西医的临床评价体系与指导标准。
建立中医临床症候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应用与中医药药学的研究,设立符合中药临床辩证特征的动物模型,建立动物模型中的医药症候评价的技术与方式,构建反映中医药临床疗效与作用特点的中药药学独特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