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病十药为打通中药产业化关节

发布日期:2011年7月6日    来源:健康报  阅读数: 186


生意社7月6日讯 一张价值100万元的中药方子,让国医大师颜正华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热病专家周平安成了行内热议的对象。
 
  “大家都说了不起。因为以前中医药方子转让,一个也就是20万元左右,而且数量很少,近10年来总共不超过10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科教处处长厉将斌介绍,此次转让不论从数量上还是金额上,两人都创近10年来之最。
 
  厉将斌说,帮助运作、执行这一转让的平台,就是首都10大危险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中医药“十病十药”研发项目。去年以来,列入该平台的首批12个中药项目中,已经有4个成功转让,交易总额达700万元。
 
  缘由:补齐中药产业短板
 
  在厉将斌看来,要谈“十病十药”项目的缘由,不得不分析北京市中医药行业这个大盘子:一方面,这里集中着全国最优质的中医医疗资源、最强大的中医药科研阵容、最多的大型中医药科研项目和成果;另一方面,北京市的中药产业却相对较弱。
 
  据了解,北京市有中药企业60多家,除北京同仁堂外,都实力有限。2008年,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00强中,北京只有3家企业上榜,且都隶属同仁堂集团。2009年,全国中药企业总产值达2300亿元,北京仅为42.7亿元。同年,全国中药新药研发品种共92个,北京市仅有6个。
 
  “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的名老中医、科研机构,有这么多好的名医经验方、医院制剂、科研成果,却没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临床、科研和产业化之间的通路被什么阻隔着?”厉将斌说,“十病十药”项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思路。
 
  经专家论证,目前有10类疾病对北京市民危险性最大,即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脊椎和骨关节病、肝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及肿瘤、抑郁症、艾滋病。据估算,北京地区1/3的人有患上这10种疾病的危险。
 
  以解决这一广大市民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为抓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牵头、联合12个政府部门,共同启动了“十病十药”项目。
 
  试水:不让“麻杆打狼两头怕”
 
  “‘十病十药’项目这个平台,把以前一对一的‘相亲’,变成了大型‘婚介会’。首先解决了之前成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据战嘉怡分析,中药产研用资源整合不足、道路不通,症结还在于成果交易效率低下、交易双方互信度不高。
 
  “就药企来说,新药开发耗时长、投入大、风险高,必须保证交易来的成果可以开发成疗效确切的新药。”战嘉怡解释,以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医院制剂为例,虽然长期在临床中使用,但医院对其疗效的记录、跟踪一般不完备,仅凭口头保证“效果良好”,很难让药企安心。为降低风险、保证效果,企业一般希望转让方的专家全程参与该成果的后续研发,转让金由产品投入市场后的收益按比例分账。
 
  而就医院、专家来说,收益后分账是难以接受的。战嘉怡分析,“市场经营不是这些搞医疗或科研的人擅长的领域,到底赚没赚钱,只能听企业说,难以掌握真实的市场信息。因此,专家和医院宁可少要点钱,也希望药企能一次付清。”
 
  “你不信我,我也不相信你。麻杆打狼两头怕。”战嘉怡套用一句俗语,说明双方的微妙心态,“在这种情况下,转让率当然高不了,金额也上不来,双方的积极性都受到抑制。”
 
  针对这一矛盾,“十病十药”项目组完善了转让平台设计。首先,项目组组织交易转让成果,由政府做“中间人”,信誉有了保障;其次,所有入选项目成果由业内专家组成的筛选组进行多次评估、筛选,确保成果的质量水平;再次,鼓励卖出成果的专家参与后续研发,为最终投入市场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北京市还为这些成果提供一系列后续优惠支持,如加快临床审批、协调发改委定价和优先纳入医保等。北京市科委和市经信委也将每年各投入2000万元,用于鼓励购买“十病十药”成果的企业。
 
  “由此建立起的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和药品开发风险多方共担机制,成了交易有效的‘催化剂’。”战嘉怡说。
 
  前路:让科研、开发全程对接
 
  发现障碍、清除障碍,“十病十药”项目的设计思路让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在首批项目的转让中有了更多观察与思考。
 
  “我们发现,很多项目处于在研阶段时就已经有了资金困难;很多医院制剂和名老专家经验方,虽然临床效果不错,但缺乏成药性。”战嘉怡说,针对前一个问题,下一步计划引入药企早期参与机制。
 
  而对于成药性问题,战嘉怡则表示任重道远:“现在大部分搞医的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