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性耳聋概述
疾病类
耳鸣耳聋
内容
感音性耳聋,是指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蜗、听神经和听中枢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聋者,病势急骤,可于片刻内达全聋,病变亦往往为不可逆性。

感音性耳聋,是指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蜗、听神经和听中枢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聋者,病势急骤,可于片刻内达全聋,病变亦往往为不可逆性。近年来患病率似有上升趋势,因此,如何积极寻找致聋原因以防止耳聋发生,及时有效地控制耳聋病变的发展;希冀保存较佳听力,仍是目前耳科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耳聋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在《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论述,并已把耳聋之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还提及多种耳聋的针刺辨治。嗣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耳聋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无不与肾虚有关,指出无论何因,皆“损伤肾藏而精脱”。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耳论治》中补充了七情所伤之因。金元之后,认识更趋深入。如朱丹溪从“热”立论,张景岳则以“闭”立论,把耳聋分为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五种。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补充了耳聋的脉因证治。在治疗上,历代医家根据各自临床经验,用方遣药有所侧重。如徐春甫从“虚”论治,喻昌主从“痰”论治,王清任则多从“瘀”论治,从而丰富了耳聋的病因病机学说及辨证论治内容,延至今日,仍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
近代中医治疗耳聋首先发端于针灸,早在1927年就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并于50年代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两次掀起以针灸为主治疗耳聋病的热潮。自70年代以来,中医中药治疗耳聋亦取得可喜进展,在继承古代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发病特点,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耳聋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在治法上亦趋向系统化,有补肾法、解毒法、化瘀开窍法等。目前的辨证分型,虽未达到统一,但已渐趋向集中。在临床实践中,医家们体会到耳聋为难治之病,非一方一法而能获效,当运用传统医学中诸多疗法,如针灸、气功、按摩、单方验方、食疗等法综合施治,特别是针灸疗法,在耳聋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动物实验证实了醛固酮是联系“肾”与耳之间的一种物质基础。通过测定,发现患者的血清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肾虚者更为明显,从而为临床从肾论治及重用含铁量很高的磁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内耳感受器细胞的自身代谢,增强内耳的防御能力,可防止链霉素对“肾”与“耳”的损害。其次,针灸治疗耳聋机制探讨也发现,可能是通过内耳血管渗透性的增强,改善听觉末梢营养,使未完全损害部分得以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SDA药品评审中心| 医加医疗器械| 膏药生产厂家|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02000535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