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睛疮的辨证论治
疾病类
漏睛疮
内容
本病起病急骤,来势较猛,必须及时防治。原则上未成脓时宜内治,以消散为主。初起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散热,消肿散结。若热毒炽盛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瘀消肿。

本病起病急骤,来势较猛,必须及时防治。原则上未成脓时宜内治,以消散为主。初起风热上攻,治宜疏风散热,消肿散结。若热毒炽盛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瘀消肿,如正不胜邪,邪气留恋者,则宜扶正祛邪,托里排毒。如已成脓,则配合外治切开排脓。
一般初发不甚坚硬而速溃者易治,成漏者难敛。若溃后排出粘白或黄白色脓汁者为顺,流青黑腥秽脓水者为逆。
一、内治
1、风热上攻
主证:患处红肿疼痛高起,泪多,头痛,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相搏,客于泪窍,气血凝滞,络脉失和,故红肿疼痛高起。泪窍闭塞故泪多。风热袭表,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苔薄黄,脉浮而数。
治法: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驱风散热饮子加黄连,去大黄。方中连翘、黄连、山栀清心泻热,羌活、薄荷、防风、牛蒡子疏风散邪;当归和血明目;川芎、赤芍通络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2、热毒炽盛
主证: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证候分析:大眦属心,面颊胞睑属阳明。今心脾热毒上攻,故该处红肿热痛。热毒蕴结,瘀塞络脉,气血不行,故坚硬拒按。阳明热盛,心火内扰,故身热心烦。消灼津液,故口渴思饮。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更是一派火热炽盛之势。
治法:清热解毒,消疮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肠加城。原方中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苦寒清热。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通腑泻热,穿山甲、皂角刺通络祛瘀,消肿止痛,可增强清热毒、消疮肿的作用。
3、正虚邪留
主证:患处时有小发作,微红微肿,稍有压痛,但不溃破,或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证候分析:热毒上攻,闭塞泪窍,气血壅滞,结聚成疮,久延不愈,损伤气血,邪毒留恋,稍食辛辣炙膊,则常有小小发作,微红微肿,稍有压痛。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故不易溃破溃,后漏口难敛,脓汁少而不绝。气血两亏,不能荣润肌肤盈于脉,故面色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弱无力。
治法:托里排毒。
方药:千金托里散加减。方中党参、黄芪、茯苓、甘草、当归、芍药等补气养血;金银花、连翘、黄芩、竹叶、龙胆草、防风清热祛风;桔梗、白芷合当归、川芎和血排脓;麦冬养阴。全方补而不腻,有扶正祛邪之功。
二、外治
1、未成脓者,可用紫金锭调和外敷,或选用新鲜芙蓉叶、野菊花、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等一二味洗净捣烂外敷,以清热解毒,促其消散。亦可加用湿热敷。
2、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亦可掺用九一丹药捻。每日换药,待脓尽,除去引流条,使切口愈合。
3、若已成漏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泪囊摘除并切除瘘管。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