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风的特点
疾病类
脐风
内容
脐风又名脐带风、锁口风、四六风、七日风、撮口、初生口噤等。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脐风的记载。唐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预后和防治等方面,都有论述。

脐风又名脐带风、锁口风、四六风、七日风、撮口、初生口噤等。晋代《针灸甲乙经》中已有脐风的记载。唐代《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预后和防治等方面,都有论述。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出小儿脐风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为预防脐风,古代不少医家采取了较科学的措施,如明代《幼科发挥》、《女科撮要》中记载的“火燎断脐法”等。引起脐风的原因,为断脐处理不当,使用器具不洁,为风冷秽毒之邪所侵;或为脐部护理不周,断脐后脐部包扎不善,为水湿邪毒所污染。病邪由脐带创口而入于血脉,流注五脏。毒入心脾,则口噤舌强;毒入肝肾,则筋脉拘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脐风病势凶险,极易死亡,必须及早施治。发病前一两天,精神烦躁,吮乳口松,多啼口噤,颈项牵强,是为脐风先兆。治以祛风散邪、宣通经络,常用玉真散、撮风散加减。进入发作期,则见抽搐频作,口撮唇紧,不能吮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啼声难出。由于口眼颜面牵引,故面呈苦笑状,但神志一般尚清醒。部分患儿可见高热,痰喘,大便秘结。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定痉,常用黄连解毒汤、撮风散、调胃承气汤加减。严重病儿,多因频繁抽搐,高热持续,呼吸喘促,□出不止而死亡。此外,治疗脐风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对于感染、窒息、衰竭等危重症更应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
脐风的预防非常重要,普及无菌接生、加强城乡妇幼卫生工作仍是不可忽视的。患儿发病后,应予隔离,病室光线宜稍暗,并保持安静,护理时尽量少触动患儿,但须注意清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噤、吞咽困难者可用胃管鼻饲母乳或牛奶。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