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病证简介
疾病类
胎黄
内容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胎黄,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粘膜、巩膜发黄为特征,因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西医学称胎黄为新生儿黄疸,包括了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增高的一系列疾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大多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一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它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前后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持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则为病理性黄疸。延迟喂养、呕吐、寒冷、缺氧、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
本症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胞胎,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轻者可不治而愈,重者因邪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可致昏迷、抽搐,甚至阳气暴脱而致死亡。
我国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胎疸候》中对胎疸的病因、症状已有论述,提出其病因为“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症状为“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历代医家对此证的辨证认识不断提高。如《小儿药证直诀。黄相似》指出胎黄“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而《婴童百问》则在治疗方面提出茵陈汤等处方,较以往有了进一步充实。
建国以来各地儿科工作者在应用中医治疗黄疸的理法方药基础上,对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其中对新生儿溶血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并在应用中药预防新生儿溶血症方面有所突破,对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对胎黄的证治内容与给药途径,使中医中药在防治新生儿疾病的领域中扩大了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