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血部间隙感染是什么病
疾病类
颌血部间隙感染
内容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包括一切皮肤下、粘膜下、骨膜下、筋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结、涎腺等组织的化脓性病变。
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面部及颌骨周围包括颈上部软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包括一切皮肤下、粘膜下、骨膜下、筋膜下的脂肪、结缔组织、肌肉、血管、淋巴结、涎腺等组织的化脓性病变。化脓性炎症比较弥漫时称为蜂窝织炎,比较局限时称为脓肿。根据各个炎症感染所在的筋膜间隙的局部解剖范围,总称为间隙感染。以颌面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为主要临床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痈”、 “疽”、“发”的范畴,当病变比较局限形成脓肿时称之为“痈”;而炎症范围比较弥散形成蜂窝织炎时,则谓之“痈”或“发”。由于颌面部各间隙解剖位置不同,出现的症状亦不尽相同,故在中医中又有许多名称。如“颈痈”(颌下或颏下间隙感染)、“颧痈”(颞及颞下间隙感染)、“颊疽”(颊间隙蜂窝织炎)、“锁喉痈”(口底蜂窝织炎)、“垫舌痈”(舌下蜂窝织炎)等。因它们的病因、病理、辩证论治基本相同,故在一起讨论。
本病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其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而厌氧杆菌、梭状杆菌等引起的腐败坏死性炎症较少见。感染途径有牙源性感染(如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腺源性感染(如颌面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涎腺化脓病变等),血源性感染(如麻疹、腥红热、伤寒等疾病之后),接触损伤性感染(如外伤、口腔粘膜溃疡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时,如遇到上述细菌感染就可以导致本病的发生。
牙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青壮年;腺源性感染引起者多见于儿童,通常见于颌下间隙和口底间隙;医源性感染,见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