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阻断淋巴丝虫病流行
疾病类
丝虫病
内容
由于40年“擒虫”不止,我国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阻断了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使全国微丝蚴血症者(具有传染性的)从70年代的2500多万人降至目前的不足1万人。这项近日夺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研究成果,不仅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一项重大成就,也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范例。
由于40年“擒虫”不止,我国预防医学科技工作者成功地阻断了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使全国微丝蚴血症者(具有传染性的)从70年代的2500多万人降至目前的不足1万人。这项近日夺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研究成果,不仅是我国疾病控制的一项重大成就,也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范例。淋巴丝虫病是丝虫在人体内造成淋巴系统回流障碍所导致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致残的第二大病因,全球感染人数1.2亿。为阻断淋巴丝虫病在我国的传播,中国预防医科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贵州、广西等16个流行省(区、市)的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机构合作,努力探索有关策略和技术措施。根据丝虫病和其他虫媒传染病病原生物学特点的不同,经过长期现场比较研究和大规模防治实践,研究人员证明乙胺嗪(海群生)单一消灭传染源与综合防治效果相近,但经济易行,由此确立了适合国情的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同时,研究人员根据应用微量乙胺嗪可避免治疗反应的研究结果,制订出0.3%乙胺嗪药盐普服方案,为实现上述防治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截至1994年底,全国普服乙胺嗪药盐达1.9亿人次,极大地控制了我国淋巴丝虫病的流行和发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消除淋巴丝虫病流行的国家。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淋巴丝虫病病原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传播机制;通过对丝虫病传播动力学研究分析,揭示了该病防治后期的传播规律,阐明残存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已无淋巴丝虫病传播的意义;为最终消灭丝虫病建立了纵横向结合的监测系统;明确提出我国阻断淋巴丝虫病传播的阈值,为全球消灭淋巴丝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