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
疾病类
鼠咬热
内容
病原体小螺菌属螺菌科。长约3~6m,似螺旋体,有2~6个规则螺旋,两端尖锐,每端有一根或一束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染色阴性,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通过动物接种可被检出。
病原体小螺菌属螺菌科。长约3~6m,似螺旋体,有2~6个规则螺旋,两端尖锐,每端有一根或一束鞭毛,运动活泼,革兰氏染色阴性,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通过动物接种可被检出。本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以亚洲为多。中国有散在病例报道,多在长江以南。鼠类是传染源,咬过病鼠的猫、猪及其他食肉动物也具有感染性。人被这些动物咬伤后得病,人群对本型普遍易感,以居住地卫生情况差的婴幼儿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机会为多。人被病鼠咬伤后,小螺菌经伤口进入淋巴系统并引起局部淋巴结炎,进入血循环中可致菌血症、毒血症。潜伏期14~18天。起病急骤,表现寒战,高热达40℃以上,持续3~6日,随后体温迅速降至正常,经3~7天间歇,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呈回归热型。高热期间有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局部伤口肿痛、坏死,形成硬结状表面有黑痂的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半数病人的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紫色皮疹,数量不多,可融合成片。重者发生谵妄、昏迷、菌血症和毒血症。体温正常期间,症状缓解,皮疹消退。未经治疗者可如此反复6~8次。根据鼠咬史、回归型发热,伴有原发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可作出临床诊断。于发热时取血作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或取伤口分泌物作显微镜检查,有助于确诊。此外半数患者血清瓦瑟曼氏反应和康氏反应阳性,也有诊断价值。对本病除作一般性治疗外,局部伤口要作处理。对小螺菌既往用砷剂治疗,现首选青霉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灭鼠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医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链接:医药研究数据| 医药资料| SDA药品评审中心| 中医网| 中药处方系统| 爱视立眼贴
专业提供药品信息、药品招商、药品代理、保健品招商、医药原料采购供应的中国药品信息网站平台
版权所有 © 2003-2028 盗冒必究  客服热线:0575-83552251 / 13754370441  QQ客服:药品信息客服
浙ICP备16010490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22093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浙)-经营性2023-0215 浙公网安备:330683240604819103159
 医药代理商群1: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医药代理商群2: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2医药代理商群3:药药网药品采购交流3